第十四章 近 代 文 学
文学情况
一 日本文学
日本近代文学形成的标志和奠基之作:
坪内逍遥的文学理论著作:《小说神髓》、主人公内海文三是日本文学的第一个“多余人”形象。
日本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是二叶亭四迷的长篇小说:《浮云》
日本浪漫主义文学:
森鸥外的简短小说《舞姬》被觉得是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创之作。森鸥外同时也是知名的评论家,他和坪内逍遥并为日本“评论界的双杰”。
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者和理论主张者:诗人北村透谷,他倡导个性解放、反对写实主义。
日本极致美感主义文学:
代表作家:永井荷风和谷崎润一郎
术语讲解
白桦派:
1 白桦派由一些近代日本作家创办的同名刊物《白桦》而得名。
2白桦派作家追求个性解放、倡导人道主义精神,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。主要代表作家是志贺直哉。
新思潮派:
1新思潮派以近代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等人创办的《新思潮》杂志而得名。
2芥川龙之介是该派的代表作家,《罗生门》是他早期代表作。
日本自然主义文学:
(1)自然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出目前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占有要紧地位的文学流派,它的产生对日本近代文学有肯定影响。
(2)从岛村抱月的理论著作《被囚禁的文静》和岛崎藤村的长篇小说《破戒》问世之后,日本文学史上便出现了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的高潮。
(3)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特征:
1在理论上倡导“破理显实”,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根据事物原样子去描写“真实”。
2在实践上倡导遵循绝对客观主义的创作办法。即需要作家冷静地、客观地、不带任何倾向地去描写事物。
3在方法上要作家自我忏悔和自我暴露。即作家不只要写自己,而且要写自己作为动物的“性本能”和“性冲动”要对个人丑恶的私生活进行忏悔。
岛崎藤村是从浪漫主义转向自然主义的作家,也是自然主义文学奠基人。自然主义奠基作是《破戒》:主人公濑川丑松是一名小学教员,出身被叫做“秽多”的日本贱民阶级。
具备更典型的自然主义特点作品是他的自传性质的小说:《新生》。
田山花袋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先驱之1、长篇小说《棉被》
二 印度文学
印度是个多民族的国家,近代印度文学中,孟加拉语文学和印地语文学收获最高,具备代表性。
般。钱。查特吉是孟加拉语近代文学的开创者之1、《毒树》首次提出了寡妇改嫁问题。
萨。钱。查特吉士印度语近代文学的开创者之1、《斯里甘特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,共4卷。
夏目漱石 (近代日本)
夏目漱石原名夏目金之助。
主要作品:
1905年:第一部长篇小说《我是猫》(代表作),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作品。主人公中学教员苦沙弥是日本文学史上第二个“多余人”形象。
作品还塑造了迷亭、寒月、东风等一系列小资产阶级常识分子的形象。
1906年:中篇小说《哥儿》
1908年:“前三部曲”(《爱情三部曲》):《三四郎》、《其后》、《门》
1911年:“后三部曲”:《过了春分时节》(又译《春分过后》)、《行人》(又译《使者》)、《心》(是夏目漱石晚年创作的代表)
《明暗》(又译《明与暗》)是作者未完之作:被誉为日本近代心理小说的典范。
理解后简答卷
简析《我是猫》中苦沙弥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。
苦沙弥是近代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在其代表作《我是猫》中塑造的一个,日本小资产阶级常识分子的典型形象。
1苦沙弥为人正直、善良、蔑视权贵,甘居清贫。他对现实不满,厌恶资本家,特别敢于蔑视资本家的走狗。
2苦沙弥的弱点表目前他为人心胸狭窄,目光短浅,消极混世,得过且过,精神十分空虚,夸夸其谈,不学无术,庸俗无聊。
典型意义:
1苦沙弥的懦弱、无能正是日本近代社会的产物。一方面,他们同意了比较新式的教育;其次,刚刚起步的近代教育还无力全方位、健康地培养他们。
2他们即真砭时弊,不满近况,又缺少高度的社会责任感,无力把握年代的时尚,同时丧失了生活目的,是一群无所适从的弱者。
简析《我是猫》的艺术特点。
夏目漱石的代表作《我是猫》,有着高超的艺术特点:
1作品没曲折的故事情节,缺少整体的结构、框架。
2通篇以猫的见闻和感受为主线,以苦沙弥及周围人物的活动为中心,表达起来都比较灵活、自由。
3小说中出色的幽默和讽刺艺术即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中讽刺传统,又吸引了英国18世纪文学中的幽默讽刺手法。插科逗趣,荒诞奇妙,猫态猫语等。
4语言即平白、通俗,有生活气息。
简析《我是猫》中猫的典型意义。
夏目漱石的代表作《我是猫》中的猫有其典型意义:
1小说以猫为叙述者,就能见人之所未见,言人之所不可以言,随性地表达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态度。
2猫是作品中有着特别重用意义的独立形象,即有动物的特质,又被赋予了人的感情,是作者的代言人。
3这只猫也同人一样,在丑恶的现实社会中产生了烦恼和悲观情绪,最后因偷喝主人的啤酒,昏迷中掉进水缸淹去世了。
第三节 泰戈尔 (近代印度)
他于193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,成为获得此项荣誉的第一位东方作家。印度人把他奉为“诗祖”,世界很多国家的大家尊他为“诗圣”和“诗哲”。
在哲学思想上,泰戈尔想从旧的印度教神学中摆脱出来,打造一种新型的宗教原则。他在我们的创作中着力宣传“泛神论”。
泛神论的特征:
1泰戈尔所信仰的神存在于万物之中,人与万物都是神的表现。
2泰戈尔宣传“泛神论”的反对,表明对印度教派纷争及种姓规范严格的不满,有其适当的唯物主义原因。
3一味追求与神的融合与和谐,又流露出一种超自然的情绪,步人到纯精神的方舟之内,必然致使大家脱离现实去追求神秘朦胧的臆想。因此“泛神论”思想又含有唯心主义色调。
主要作品:
诗集:《吉檀迦利》、《新月集》、《园丁集》、《飞鸟集》与一些故事诗。
剧本:《摩克多塔拉》、《邮局》、《红夹竹桃》
长篇小说:《戈拉》、《沉船》
简短小说:《喀布尔人》、《摩诃摩耶》
泰戈尔的诗歌创作,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:
1早期:
1875年:在《甘露市场报》首次发表爱国诗篇《献给印度教庙会》。
1878年:长诗《诗人的故事》
1880|1890年:抒情诗集《暮歌》、《晨歌》、《画与歌》
代表意义的是叙事长诗《两亩地》:主人公巫宾是一位贫苦农民。
反抗殖民者的作品:《被俘的英雄》
2中期:
英文诗集:
《吉檀迦利》(1921年):“吉檀迦利”是孟加拉的音译,原意是奉献。诗人的诗歌是献给神的。
《园丁集》:反映诗人对生活道路的探索与追求。
《新月集》:歌颂母爱与童真。
《飞鸟集》:蕴含着深邃的哲理。
理解后简答卷
简述《吉檀迦利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。
泰戈尔的英文诗集《吉檀迦利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,最能代表作者的创作收获,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上有以下几个方面:
一 思想内容有两个方面:
1诗人日夜盼望与神相会,与神结合,以达到合而为一的理想境界,表现诗人虽强烈追求但却很难达到合而为一境界的痛苦。诗人经过不懈追求,达到合而为一理想境界的欢乐。
2 泰戈尔心目中的神,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,在最贫贱最失所的人群中歇足。作者通过对神的礼赞,表达源于己的生活理想。诗人笔下的神十分神秘,诗人正是借“泛神”的思想,来表现生活的真理。它即可求,又飘缈;即实质,又神秘。正是这种特点糅和在一块,构成了《吉檀迦利》的神秘色彩,反映出作家进行理想探索的矛盾心理与所有必归和谐的哲学观念。
二 在艺术上,《吉檀迦利》也独具特点。
1诗集充满哲理,但抒情意味非常浓。诗中泰戈尔对大自然最精彩的描述,春季、雨季纯然一幅幅明确的画面。
2直述胸臆,似水中月,云中影,飘忽不定,可望而不可即,给人以朦胧之感。
3想象奇特,韵律幽雅,将哲学思想融合化在优美的诗行之中,神秘而不枯燥。
三 后期(政治性、战斗性突出)
《生辰集》:第十首视为泰戈尔一生创作中的纪念碑。
泰戈尔的小说创作,可分为两类:
一 简短小说
第一个简短小说:《女乞丐》
反对殖民主义统治为主题的小说:《太阳与乌云》
《摩诃摩耶》:主人公摩诃摩耶集印度妇女的苦难于一身。
描写小人物的作品:《喀布尔人》(颇具典型性)
泰戈尔简短小说的艺术特点:
1以偶然事件作为情节进步契机,常将情节进步的悬念性、传奇性和细节的真实性结合起来。
2擅长运用细节描写、心理描写、对比烘托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等手法。
二 中长篇小说
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1、《沉船》主人公年轻人大学生罗梅西。
最棒的一部长篇小说:《戈拉》
论述题
剖析《戈拉》中戈拉的形象。
戈拉是泰戈尔在他出色的长篇小说《戈拉》中塑造的一个爱国常识分子的典型形象。
1他身为印度爱国者协会主席、印度教教徒年轻人们的领袖,刚正不阿、一身民族正气,不去逢迎英国县长以求怜悯或饶恕。
2戈拉身上有着明显的宗教偏见。他严格遵守印度教所有清规戒律,甚至为种姓规范辩护。他行触脚礼,不喝异教徒拿过的水,反对于异教女孩谈恋爱。一种高尚的爱国思想于是蒙上了狭隘民族情感的色彩。
3后来现实与他的宗教思想发生了矛盾。他的思想变化主要有三个阶段:
①戈拉在农村旅游,看到教派纷争的害处,目睹了劳动者冲破宗教偏见一致反殖的事实,于是感到再也不可以用我们的幻想来欺骗自己了。
②对梵教女孩苏查丽达产生了爱慕之情,因为教派有别,戈拉拼命压抑这种情感,内心矛盾十分剧烈。
③他从养爸爸妈妈口中得知自己是爱尔兰人的后裔,并不是印度人,一下子感到卸掉了包袱,成为自由人。此时,他已完全战胜了自我,从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变成真正的爱国主义者。
简述《戈拉》的艺术特点。
泰戈尔的出色长篇小说《戈拉》,在艺术形式具备鲜明的特点:
1人物对话富有论辩性。论辩性的对话能够帮助揭示人物性格,刻画人物形象,反映人物的思想倾向及内心世界。
2人物形象对比鲜明。正面人物之间;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之间;苏查丽达与洛丽塔、戈拉与毕诺耶。在层层对比中,勾勒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。
3小说具备优美的抒情格调。
特别提醒:复习指导频道所网站收录的考试试题多来自网络、书本和网友上传,在录入及编辑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,恳请网友来信指正,以便大家进一步健全考试试题库,便捷网友学习。